医疗事故鉴定,是指由医学会组织有关临床医学专家和法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运用医学、法医学等科学知识和技术,对涉及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的有关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或者说,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由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委托法定鉴定...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的区别李洪奇处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关键在于医疗鉴定,鉴定结论决定着整个案件的责任认定和赔偿计算。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医疗鉴定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司法鉴定。虽然两种鉴定结论都属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甚至直接被人民法院采认为定案依据,但二者在鉴定程序和实体审查方面存在明显区别,这些区别影响到鉴定人员对医学事实和法律事实的认定,也影响...
司法体制改革和中国律师行业的机遇与挑战2011年04月21日浏览次数为次第一部分,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和律师的地位与作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对现行司法体制内部各行业工作的改革。例如,司法职权配置的改革,检察院自侦案件职权的调整;看守所的管理体制改革;例如,已经开展多年的审判制度改革,包括十几年前开始的从纠问制到控辩制的改革,多年困扰审判工作的申诉难、执行难、诉讼难等老大难问...
试论司法解散对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詹军君摘要新《公司法》的颁布为司法实践中解决“公司僵局”类纠纷案件提供了司法解散的途径,但由于其中法条规定寥寥数语却又高度抽象,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而《公司法司法解释二》则细化了关于公司解散的规定,本文结合新《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释二》关于司法解散的相关规定对打破公司僵局的救济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公司僵局司法解散司法救济:D922.29文献标识码:A:1009-0592(2...
关于中国的民事法律与司法判例刘士国一、民法法典化与反法典化的相对性民法法典化与反法典化,反映的是某一国家和地区市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民法的需求和变动中的市民社会不断冲破法典的束缚,摈弃过时规范认可新规范的事实。法典化和非法典化都是相对的,任何国家任何法系都不能实行绝对的法典化和非法典化。纵观世界各国,大陆法系以法典为第一法源,以判例法补充法典,判例为第二法源;英美法系以判例为第一法源,也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加拿大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1995年2月28日批准1995年7月1日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加拿大(以下简称“双方”),在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加强两国在刑事司法协助领域的密切合作,决定缔结本条约。为此目的,双方议定下列各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刑事司法协助一、双方应根据本条约的规定,相互提供刑事司法协助。二、司法协助系指被请求方为在请求方进...
关于完善我国刑事和解的几点建议近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不少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六中全会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协调,在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的同时,更要立足于社会稳定,及时化...
关于司法领域腐败现象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近年来,由于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对司法机关的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监督乏力,致使司法领域违法违纪现象濒发,自2008年以来,我局关于民警违法违纪查处了2起违法违纪案件,这严重侵蚀民主与法制的大厦,进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
中国司法将进入“后指标”时代毛立新《中国青年报》(2015年01月27日02版)中央政法委1月20日要求,中央政法各单位和各地政法机关今年对各类执法司法考核指标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取消刑事拘留数、批捕率、起诉率、有罪判决率、结案率等不合理的考核项目。此前,最高人民法院也曾宣布:取消对全国各高级人民法院的考核排名,并要求各高级人民法院取消本地区不合理的考核指标。这预示着,运行多年的“指标考核制”将淡...
最近一起“小悦悦事件”又将中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精神文明不断急速倒退的矛盾现象呈现于国人和世人眼前。任何人看到两岁的小悦悦前后被车子碾轧、18位路人不敢伸出援助之手的视频都会感到震惊,震惊于两位司机肇事后随即逃逸和十多位路人对受伤的两岁小童毫无恻隐之心。不过,在震惊之后,仔细冷静回想一下,不禁要问自己:如果自己生活在国内,像许多人多年来听到种种有法不依、执法任意、官官相护、诉讼无门或...
程序正义与中国司法现代化沈亮【摘要】传统法学依内容与职能的不同,将法律区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两大类。实体法从常识来讲就是以“应当如此”的法律关系为内容,是确定权利义务发生、变更、生效与消灭的法;与此相对应,程序法则被理解为规定如何实现实体法内容的手段性规范。长期以来,在我国法学界,受经济、法制发展的制约以及程序工具主义的影响,程序法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程序法的独立价值完...
中国古代司法的三大传统及其对当代的影响近年,司法改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而当这个社会正在不断地呼唤着司法公正的时候,我们的司法制度好像没有办法去回应我们的社会需求。很多人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是因为如果没有一种统一的游戏规则(法律的准则)使得交易的安全得以保障,如果没有严格法律制度来保障私有财产的不可随意侵犯,如果没有一种良好的法律体系去限制国家权力,使得国家权力不去过多地干预...
中国的法院改革与司法公正在法院的大规模改革进行了20余年的今天,参与、推动改革的人民似乎多多少少出现了某种无力感。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司法改革并没有如决策者决策之初所希望的那样,成提升法院与法官公信力,进而增强司法独立地位的有效手段,反而在某些方面加剧了已有的弊病,甚至导致新的弊病产生。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司法独立”在20世纪中国建立现代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也模仿西方模式建立了现代政府体...
中国大陆的「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壹、前言一般来说,台湾的政法学界,大有将「司法审查」与「违宪审查」视为同义词,大陆政法学界似乎也有这样的趋势。例如龚祥瑞便说:「司法审查(JudicialReview)亦称违宪审查[1]」;陈业宏、唐鸣亦直陈:「违宪审查制度,也有人称之为司法审查制度[2]」。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两者仍有所区别。(北京)清华大学王振民教授的「中国违宪审查制度」一书中,便指出:「违宪审查也...
对中国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原则的再认识论文提要:我国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主要是以合法性为标准,仅在处理显失公正和滥用职权案件时能够见到合理性审查的影子。但随着扩大自由裁量成为现代行政法的一个发展趋势以及实质法治原则的深入人心,单一的或者偏废的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原则已经无法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使法律和法院备受责难。本文试从现代行政法的发展以及传统学说的缺憾出发,借助西方政权理论...
宪法司法化的“误区”——从“宪法司法化”的话语悖论看国家转型的宪政悖论MisleadingDiscourseof“ConstitutionalAdjudication”——DiscursiveDilemmaof“ConstitutionalAdjudication”andConstitutionalDilemmaofTransformativeState一、导言2001年,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侵犯姓名权受教育权”案(以下称“齐玉苓案”)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直接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习惯的价值及其在中国司法中面临的问题一、习惯的历史和现代价值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为了发展自身,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其中一支重要的文化我们将它称之为“调整性文化”,即对人们的行为能够起到一种规范、约束、调整等作用的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诸如各种习惯、礼仪、风俗、禁忌等等(以下文统称为习惯)。原始社会的调整文化是原始社会所形成的...
司法与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判中国1990年代的司法改革,尤其是程序改革令人瞩目。中国当代司法改革的根本宗旨无非是给当事人更多的发言权与尊严,使结果更公正,通过合理的分工减轻法院的负担从而提高效率。人们的改革建议大致围绕两方面:一是司法体制,给法院争取更大的独立与自主;二是庭审方式,从纠问式向对抗式过渡。不可否认,此次讨论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一个贯穿上述两方面...
司法行政化与司法独立:中国司法改革的逻辑悖论在中国,已经连续几年出现各级人民法院的年度工作报告,仅能在人大以微弱多数票勉强通过的尴尬场面。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它表明社会民众对司法腐败的不满情绪已经从个案体验的私人场域,通过媒体曝光等途径扩散到公共场域,并且传输到权威体制之中,建立起了权威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关联,这也迫使决策层开始意识到,司法腐败泛滥的原因,可能不仅是由于法官个人道德...
司法和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判中国1990年代的司法改革,尤其是程序改革令人瞩目。中国当代司法改革的根本宗旨无非是给当事人更多的发言权与尊严,使结果更公正,通过合理的分工减轻法院的负担从而提高效率。人们的改革建议大致围绕两方面:一是司法体制,给法院争取更大的独立与自主;二是庭审方式,从纠问式向对抗式过渡。不可否认,此次讨论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一个贯穿上述两方面直...